2014年9月18日上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张伯瑜先生应我系邀请,在艺体楼演播厅为我院“2014‘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教师置换脱产项目”三十位来自山西各地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和我系全体师生作了一场题为“怎样以民族音乐学的视角看音乐”的讲座。
张伯瑜先生是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多年来致力于民族音乐学、音乐专业英语等方向的研究,出版了《河北安新圈头村“音乐会”调查研究》、《变革社会中的中国传统音乐一:河北省白洋淀圈头村音乐会的调查研究与音乐收集》、《变革社会中的中国传统音乐二:云南省个旧市大屯镇洞经会调查研究》、《音乐专业英语教程》、《音乐专业英语阅读教程》等多部著作。
讲座伊始,张先生首先谈及民族音乐学研究的意义,指出,由“知识”(knowledge)到“理解”(understanding)需要“体验”(experiencing)、经历社会,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就是为人们提供另外一种思路——体验社会、理解音乐,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塑造宽容的人格,推进社会和谐。随后切入主题,就民族音乐学的定义、民族音乐学看待音乐的态度、民族音乐学的视角做了详细、深入的讲解。关于民族音乐学看待音乐的态度,张先生讲到,民族音乐学是打破人们对音乐的固有理解,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culture)来解读,他通过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云南洞经音乐、河北“音乐会”、鲁西南鼓吹等音像资料,深入浅出、诙谐幽默地阐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如何多元、多态、多姿地植根于各地百姓群体中。听众随着张老师讲解渐渐进入“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的大理念中,张老师继而以河北民歌《小白菜》、苏南十番锣鼓、传统曲牌【托布衫】为例,解读“民族音乐学视角之一——作为形态的音乐”,其中,张老师用工尺谱教唱传统曲牌【托布衫】,在座师生学习兴趣高涨。接着张老师又以山东丧葬仪式鼓吹、芬兰葬礼音乐为例,讲解“民族音乐视角之二——作为文化的音乐”,他讲到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自古以来存在于世界各地,不能单纯以艺术视角看待音乐。随后又从音乐传播的角度提出“民族音乐学视角之三——音乐为什么是文化”,指出“音乐不是目的,音乐作为一种媒介,承载着另外的意义。”最后,综述总结,并对在座师生提出要求与企盼:培养双视角能力、解析文化多元理念、塑造宽容人格。
张先生讲座内容非常丰富,信息量大,他的乐观旷达的学者情怀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国培学员和我系师生聆听了两个多小时,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意犹未尽!